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 发布时间:2024-03-27
  • 信息来源:广水市发改局
  • 【字体:

2023年广水市发改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坚持把后续扶持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下篇文章”抓紧抓实,合理利用好中央衔接资金,围绕发展基本产业、解决基本就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五基”工作,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力争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

2023年我市易地搬迁中央衔接资金是208万元,60%用于安置区产业发展。市易迁办对全部项目实施和整体社会效益及满意度通过走访调查,基本情况是搬迁群众对项目实施满意度达100%,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达到了预期效果。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受益搬迁群众1260户2735人。通过项目建设,有力的促进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达到了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增收的效果和让搬迁群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市易迁办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发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产业,让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个以上的脱贫产业对接,保证稳定增收。全市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光伏电站151座,年收益60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维修、公益性岗位支出和脱贫户产业奖补。2023年下拨衔接资金208万元用于16个镇办的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提升。部分镇办通过入股合作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小龙虾、水蛭、王鸽、火龙果、葡萄、艾叶、油茶、胭脂红等种植养殖产业,所得部分收益用于安置户产业奖补,并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在种植养殖产业中务工,务工人员年收益达1万元以上。例如发展产业较好的李店飞跃安置区130亩葡萄火龙果蟠桃采摘园;油榨桥安置区千亩太空莲基地、100亩富硒葡萄、草莓种植基地、5万对王鸽养殖基地、500亩鸿云生态农业产业园等,村级产业的壮大,有效的提高了搬迁群众务工收入,让搬迁群众能够就地就近就业。

二是强化就业帮扶。组织易迁户外出务工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帮扶车间吸纳就近就业,保证了易迁人口就业稳定。依托干部“包村联户”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展深入走访,建立搬迁劳动力就业台账,坚持动态更新。每年初集中举办企业新春招聘会,在各镇办适时举办灵活多样的小型招聘活动,优先录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进厂务工,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为搬迁群众提供500余个公益性岗位,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发动社会慈善机构和热心企业力量,全方位对接帮扶搬迁贫困户,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截至目前,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系统数为7275人,比“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净减少953人,总劳动力人数为5268人,其中普通劳动力2089人,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3179人。易迁搬迁人口中务工人数为4126人、公益性岗位1115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易迁就业创业人数233人、家门口就业易迁人数1512人、参加就业培训人数739人。整合多方资源,增强易地搬迁脱贫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力量,现已举办实用性高的面点、护理、保洁、月嫂、按摩、果蔬种植等技能培训90余班次,接受各类技能培训易地搬迁群众达793人,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家庭成员参与就业培训学到技能,通过技能培训走上致富路,达到有效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确保我市今年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保持平稳,与2022年相比要略有增长。对于在家务工就业的搬迁群众,积极发挥本地乡村合作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引导带动作用,建立就业务工、入股分红等利益链接机制,以促进稳定增收为根本目的,激发内生动力,切实保障了搬迁群众搬迁后基本生活和后续发展,带领搬迁户致富增收。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合理利用衔接资金,轻重缓急解决安置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连续两年完善我市较大的10个安置区消防设施,在每户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有效杜绝了安全隐患。全市237个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安置区安全饮水、农户用电、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四是强化基层治理。把党员组织起来、人才凝聚起来、群众动员起来,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积极促进安置区开放融合,落实镇村干部与搬迁群众“结对子”,开展生活融入、心理疏导、邻里互助、健康养老等服务。市发改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易迁点乡村治理专项行动,引导易迁村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节庆活动,累计开展广场舞比赛、观赏大会等文体活动80余场次,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制定并公示安置区相关的卫生、安全、消防等日常管理工作制度上墙;加强对公共用房、公共设施等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对安置区环境卫生进行整治,拆除乱搭乱建,确保管理规范有序,并明确责任人,实现持续、安全、有效管理。

 五是强化组织建设。坚持驻村帮扶全覆盖,共向易地搬迁安置村选派驻村工作队216支、驻村人员620多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安置点管理和建设,将易迁安置点纳入各属地村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安置点党员先锋作用,积极作为,为安置点的建设贡献党员力量。坚持走群众路线,探索健全并完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建立“村党支部+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和“乡村合作公司+一约四会+七联体+其他组织”组织网,把所有易迁群众纳入各类组织,让每个安置户参与共同缔造,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有效提升安置区群众社会融入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为契机,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安置区,全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