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知识
  • 发布时间:2025-08-25
  • 信息来源:广水街道马鞍社区居民委员会
  • 【字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是一种以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我市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为9天)。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可高达40℃)、全身不适、乏力、头疼、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重症患者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特别是有基础疾病者、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激素治疗者和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人群。

该病流行期为4-10月,高峰为5-7月。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避免蜱虫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最主要措施。主要预防措施有:1、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清除房前屋后杂草和垃圾;2、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病人的地区,应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等驱避剂进行防护;3、蜱也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应尽量减少与带蜱的动物接触,避免被蜱叮咬;4、脾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吸附在身体上,采用喷洒酒精、烟熏等措施,待头部回缩后,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5、有蜱叮咬史或流行季节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不可怕,外出劳作时注意作好个人防护,出现相关症状及早就医,该病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群众不必恐慌。


广水市卫生健康局    广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