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着力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度、对法治实践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二、突出重点宣传内容
(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各类媒体和平台,大力开展宣传解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听得懂、传得开、用得上。
(二)深入学习宣传宪法
全社会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阐释好“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阐释好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加强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强化国家认同。在青少年成人仪式和学生毕业仪式等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三)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
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指示精神阐释好民法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四)深入学习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继续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深入组织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适应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大力宣传推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安全生产、规范文化娱乐行业、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区域性普法与依法治理合作。
(五)深入学习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适应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法、反恐怖主义法、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反邪教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适应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惩治和预防犯罪。围绕食品药品安全、扫黑除恶、民族宗教、毒品预防、反诈防骗、社区管理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治家庭暴力、个人信息保护、职工权益保护、英雄烈士名誉保护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依法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深入宣传禁限燃放烟花爆竹、森林防火戒严令等规范性文件,及时宣传新颁布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省、随州市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突出重点对象法治教育
(一)强化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
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引导国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二)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
抓住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持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充实完善法治教育教材相关内容。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 1 次轮训。持续举办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青少年网上学法用法等活动。扎实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三)强化法治实践养成
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与推进依法治理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提升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之中。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通过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垃圾分类习惯、守信重诺、文明养犬、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等方面,提高规则意识,养成守法习惯。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引导全社会树立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纠正法不责众、滥用权力、讲“蛮”不讲法,遇事找关系等思想和行为。建立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健全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大力宣传表彰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选树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提高法治文化阵地使用率。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安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体现法治元素,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和法治文化墙等法治文化阵地。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法治文化机关、法治文化企业、法治文化学校、法治文化街巷、法治文化村、法治文化自然湾等。加强红色法治文化的发掘、保护、宣传和传承,建设吴店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开展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吴店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质量,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处法治文化阵地,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让人民群众在日常休闲和参与体验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二)拓展法治文化平台
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多种媒体资源和平台,积极实现共融共通、共建共享,着力构建法治全媒体传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创建一批法治文化传播品牌栏目、节目和工作室。把法治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将法治题材的文艺创作及文艺展演活动纳入评选先进范畴。
(三)丰富法治文化活动
组织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化惠民行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下基层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下基层。利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法治文艺团体、普法志愿者、法律服务人员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充分发挥各类法治文化阵地作用,利用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作品展播、法治资料发放、法律咨询解答等法治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