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广水要闻
【悦·广水】郝店镇黑河村—— 稻蛙共养“蹦”出乡村振兴新高度
  • 发布日期:2023-11-2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字体:
打印

11月21日,广水市郝店镇黑河村稻蛙养殖基地,白茫茫的纱网覆盖着115个大小不一的养殖池,池内撒满了生石灰。  

“我们正在给养殖池全面消毒。”参与稻蛙一体化养殖的第三年,黑河村副主任叶华俨然从“门外汉”变身“行家里手”。  

黑河村地处郝店镇西北部,木梓河穿境而过,河流上游有一座水库,而水资源正是养殖稻蛙的关键。“之前也有村民养蛙,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呢。”叶华说。  

彼时的黑河村集体无产业,全年基本无收入,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经多方考察,黑河村“两委”决定与养殖大户合作,带领群众发展稻蛙一体化养殖项目。2022年初,村“两委”着手修建养殖池。起初,村民担心有风险,不愿参与投资,村“两委”干部主动出资40万元,先行先试,养殖30亩虎斑蛙。  

当年7月,黑河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流转70亩土地养蛙。“当年卖了5万多斤蛙,收入50多万元。”叶华说。  

收入与挑战并行。叶华介绍,基地主要养殖黑斑蛙、虎斑蛙,从外地购进卵块,自制孵化仓孵化。蝌蚪孵出后,便投入养殖池,每平方米投入约350只蝌蚪。40多天后,蝌蚪变成青蛙,由鳃呼吸转为肺呼吸。“这个阶段称为‘变态期’,此时水质一定要保持好。”叶华介绍,“青蛙皮肤薄,一不小心就会晒干,我们种的水稻就是给它们遮阴‘纳凉’的。”  

蝌蚪变成青蛙后,要经历一个关键阶段——“训食”。工作人员把饲料放在食台上,引诱青蛙上岸吃食,为刺激青蛙食欲,饲料里还会添加一定剂量的大蒜粉。“只要青蛙开口吃食,后续问题就不大。”基地管护员裴远发介绍,“工作人员每天巡护三四次,观察青蛙吃食、水质情况,查看周围是否有天敌。”  

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得预防“传染病”。去年6月,不少青蛙得了“歪头病”,光吃食不长个,难治且易传染,当时可把叶华愁坏了。“为防止病毒传染到其他池子,我们把染病的一池青蛙全消灭了,损失20多万元。”叶华心疼地说。  

为防止“惨况”再次发生,基地求助了广水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科专家。经现场勘查,专家找出了问题所在:水稻种植稀疏,遮阴效果不好,且消毒工作不到位。此后,基地便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一年至少进行两次大规模消毒。“只用生石灰,一个池子撒4包。”叶华说。  

精细管护下,基地渐入正轨。2023年,基地卖出5万多斤青蛙,收入60多万元。给蛙群遮阴的稻谷收割后,卖给了周围养殖户,又是一笔收入。  

眼见产业红火,先后有5名村民入股投资,周边350余个村民来基地务工,村合作公司支付劳务费14.8万元。村民黄友志是基地的固定工,日常负责撒饲料、除草、抽水、巡护等工作,月工资4000元。青蛙上市期,基地每晚有10余人头顶照灯穿梭在田间,在此起彼伏的蛙声中抓蛙。高峰期,每晚都有1500多斤青蛙被送往武汉白沙洲批发市场。“抓5个小时就能挣12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黄友志笑道。  

“过完年后,我们会再一次消毒,等到农历三月三,就准备新一轮的养殖了。”叶华说。黑河村现已构建了“蛙吃虫、稻遮阴”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稻蛙双丰收。下一步,村里打算整合项目资金,新建一座泵站,扩建20亩蓄水池,让稻蛙共养“蹦”出乡村振兴新高度。

特约记者:程淇 通讯员:高晓涵 叶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