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广水>文化广水
明玉珍
  • 发布日期:2019-02-21
  • 信息来源:
  • 【字体:
打印

   原文发表于《湖北方志》2018年第五期

   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中的一支——“平林兵”的首领之一, 后来攻占重庆建立大夏国称帝,但不到五年时间即卒,其幼子继位后不到 五年政权即亡,可谓流星一现。关于其籍贯所在地,一说随州,一说应山(现 广水市)。说其为随州人的,其故里有两个争议,即根据 1982 年重庆明玉 珍睿陵出土的“玄宫之碑”所载“太祖随州随县梅丘人,姓明氏,御讳玉珍”, 据此认为明玉珍为现随州环潭镇梅丘村人;另一个争议排除了其为随州高 城镇望城岗、枣阳市平林镇、随州环潭镇梅丘人之可能,认定其为随州柳 林镇古城畈人,依据是清同治《随州志》、清道光《大洪山志》,两个说法、 两种争议症结都可以归结为“古平林到底在何处”?而据笔者考证,明玉 珍当为应山平林人。

   

    (一)悠久历史的溯源

       广水市境内自古有两市,一为平林市,二为麻穰市,这里的“市”为“集市” 之意,是濒临涢水(府河)的一个古老集镇,远在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在 此栖息。镇北河滨有二国湾,上世纪 70 年代曾在此出土大量春秋时期文物。

       平林集镇的形成源自西汉年间。时有白云寺(一说建于明朝,位于平 林市村老街中心。清朝时香火最为旺盛,寺内有佛教祖师释迦牟尼菩萨像等, 院内还有一个几百斤重大铁钟,建国后寺庙在破四旧中被毁),寺南面山 岗上住着十几户人家,后来因为水路方便,人们就把白云寺北面一个名叫“秦家松林”的丘陵山岗开辟成平地,建筑房子,形成街道,后来发展成繁华 的集镇。明清两代,水路是应山县(现广水市)对外重要交通线,水上航 道有涢水、澴水两条,其中,经涢水西北至随州,东南到汉口入长江,沿 涢水有三个码头,河运直达汉口,东连襄花公路,清末和民国时期水运最 为繁盛,清末民初平林有店铺、行栈 34 家,首饰、刺绣行业 10 余家,酒店、 客栈 50 余家,从业人员 280 人。仅粮食一项年均运往汉口达 200 多万斤, 在码头停靠的木船有上百条,呈现“日有千帆竞发,夜有万盏明灯”的盛 景。正如县旅省学友于1936 年(民国25年)所述——“应山商业繁荣三区, 首推广水,次马坪、平林”。1949 年至 1958 年,应山县物资进出口大部分 依赖水运。后来,因 316 国道和汉丹铁路(1960 年通车)修建,平林商业 逐渐集中到新镇上,平林老街也更名为平林市村,但古迹犹在。现在平林 古镇已是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战略位置的重要

       平林自古为兵之要冲,历来是江汉地区进入汉中的重要通道之一。平 林镇背靠寿山隔河与安陆白兆山、随州大洪山相望,东南与吉阳山相连, 是安应随三县的交界处,占据此地,北上可经三关经略中原,西进可涉涢 水而到随南至襄西;南下可到鄂中至天汉;东移可翻越京汉铁路到大别山 至鄂东。

       周代,这里曾发生吴楚清发水之战(周敬王 14 年,即 公元前006),吴楚两 国为争夺江淮霸权,楚军越过“楚北三关”进击吴国腹地,因远离大后方 而失利。遭重创的楚军主力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在清发水(广水市 西南涢水一带)彻底击败楚军,主帅沈尹戍阵亡,此战楚国近乎灭国。

       西汉末年,新市(今京山)人王匡、王凤率饥民起义,占据绿林山(今 大洪山),号称“绿林军”。公元 22 年,“绿林军”一部由王匡、王凤带领, 沿随枣走廊向南阳活动,率“新市兵”攻打随州,久攻不下。此时,平林 人陈牧、廖湛为首聚集千余人响应,一举拿下随州城。史上所称“平林兵” 由此而得名(绿林军先后发展汇集到四支,其一为新市兵,其二为平林兵)。

       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洸联合捻军,由 京山经平林进入应山,与清军僧格林沁马队激战,在平林市附近寿山重创清军,打死清军都统舒保、德隆阿等12名武官,清军邸帅僧格林沁险些丧命。

       1924 年 4 月 5 日,随县土匪刘心惠在平林市抢掠,全镇被火烧 145 家, 占三分之一。

       1933 年 1 月 25 日拂晓,土匪肖、马、古(即肖六少、马锡友、古大申, 原籍河南桐柏县,各有匪徒2000余人)带3000余人、马400余匹窜扰陈 家巷(陈巷)、平林市一带,纵横十余里均遭蹂躏,民众家中财务粮米被 抢劫一空。国民党驻军第 82 师孟营长率队尾追,至水寨桥、李家桥等处发 生激战,孟部官兵阵亡 40 余人。1934 年 4 月 21 日,土匪马锡友率部千余 人窜扰平林市,尔后转向西北。后经国民党军队会剿,击毙匪徒甚多。同 年 8 月 21 日,股匪千余人袭击平林市,被国民党驻军第 82 师击退。

       土地革命时期,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1932 年 11 月初,红三军在 军长贺龙率领下,从随县洛阳店涉府河进入平林市,随后向应北方向运动, 沿途伏击了国民党军车,震撼敌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领导的新五师 多次成功袭击平林市日伪据点,使日军坐卧不宁,草木皆兵。

       历代农民起义大都在三大古湖区,即大陆泽、巨野泽和云梦泽。唐代 大诗人李白慕名云梦泽,仗剑出川乘舟往来云梦泽之涢水。西汉威名赫赫 的“平林兵”、元末农民起义将领明玉珍就出自云梦泽,及至后来明玉珍 沿长江入蜀,进入四川盆地发展并建立政权(算上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 四川”,如今四川很多移民都来自孝感、应山等地),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平林正是处于山泽湖泊地区,加上安州入平林至随州的古驿道,使得平林 进可攻,退可守;因为其战略位置重要、经济流动频繁,且处于安陆、随州、 广水三地交界处,元末统治阶级的腐朽,特别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汉族乡 野农民的压榨盘剥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给云梦泽农民起义提供了难得的条 件,一有火星,“平林兵”的彪悍血性便被唤醒,因而历史上以平林为“节 点”的战事屡见不鲜,这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继西汉王莽篡政, 绿林农民起义后,又一群雄逐鹿,土匪滋扰之地,也必然会应运而生像明 玉珍这样的豪杰人物,而声名显赫的“平林兵”自然就是明玉珍起家的“本 钱”。一个出生在平林的一代英杰,带领家乡父老应时而动,起义抗元, 无疑顺乎时事、民意。不久,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玉珍从家乡平林召集的农民起义军又转移到随州随县梅丘附近的青林山,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三)平林建制的沿革
   随着朝代更替,平林先后属安城、永阳、宝城、襄城、吉阳、德安、安州、 随州等地管辖。

    同时在黄土关南置永阳县,“随阳郡领县四,随阳子相、永阳男相、阙西令、 西平林令。”萧齐(南朝)设平林县,属东新安左郡(《齐志》,此平林 县是随县东南、应山西南之平林;又据《水经注》,“平林故城与新市近, 在随县东南”,正是东南之平林)。萧梁(南朝)平林为县,属上明郡并 属随州;西魏(北朝)时,平林设县,属上明郡,领平林、洛平、新(光) 化;北周(北朝)平林为平林县,属上明郡。

     隋朝,平林设县,梁置上明郡,开皇初废,有漂水,属汉东郡。

     唐代,大诗人李白经常乘船在平林古渡乘船,往返安州(今安陆)、 广水寿山(李白隐居地)和随州,古渡口对岸至今还有车盖亭遗迹(相传 为李白与道士下棋的地方)。而彼时平林设为县,《旧唐书 . 地理志》谓: “武德四年改隋汉东郡为随州,属淮南道,义阳县属之。八年省平林县, 涢水以东并入应山县,为应山县西南境。”

     宋朝,平林市曾设为平林县(见《资治通鉴》)(嘉定(1208-1224) 中应山改属随州)。

     元朝,至正 11 年(1351),为了驿道安全和传递畅通、清剿土匪,防 范流寇,在平林设置巡检司(时随州领两县,即随县、应山,而随州、应 山都属德安府管辖,在安陆北境设接官亭,以迎接府官)。

     明朝,洪武 8 年(1375),平林市改为平里市,仍设巡检司,配兵马 30余乘。嘉靖19年(1540),巡检司迁至平靖关(洪武十年,即1377年5月, 应山省入随县,十三年五月随县复升为州,复置应山县,仍属随州并德安府)。

     清朝同治年间复改称“平林市”。清代这里设会,民国设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设乡。1975 年平林设镇,辖 13 个村和 1 个居民委员会, 5 个居民小组(雍正七年,即 1729 年,应山属随州并德安府)。平林市现保存下来的古房墙上仍刻有“平林市”字样。据说原旧市四周建有城墙, 城门和望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毁于战火。

     由上所知,自有明确史书记载以来,“平林”的称谓始终变化不大, 特指古平林市今平林古镇,而且因为应山几度被随州管辖,《随州志》、《大 洪山志》等一些志书云“明玉珍为随州平林人”,其实就是指随州管辖的 应山县平林人,在逻辑学里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并非指的是环潭梅丘 和柳林古城畈。      (四)权威史书的明证

     元末农民起义后天下群雄割据,相互征伐,中原地区被反复争夺,应 山更在其中。平林因水路发达,古驿道自安州至平林、随州,更是兵祸连年, 人民死伤无数。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刘福通在颍川起义,聂兴宗、 许成占据应山,又分兵占据德安府所属州县。平林人明玉珍率家乡父老在 平林起义,与之抗衡,后率众囤积于随州青林山以自保。时徐寿辉在蕲、 黄起义,次年(1352)派兵连下安陆等地,召明玉珍为元帅。

       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进兵四川,占据重庆,自立为帝,国 号大夏。德安府安陆、孝感、应山、随州人多随之入川。至正二十六年(1366) 卒。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灭大夏国,其年仅 10 岁继任幼子明昇降, 被迁徙于高丽,现在韩国仍有其后裔。明玉珍史迹明清《应山县志》不录, 《明史·明玉珍传》谓其为随州人。而清同治八年的《随州志》却将《明 史·明玉珍传》列入“杂记”,并不认为明玉珍为随州人(史官以朱元璋 建立的大明朝为正统,因而把明玉珍看成是类似陈友谅这样的地方割据势力)。而明确明玉珍是应山人的是清光绪《孝感县志》谓:“元顺帝至正 十一年,颍蔡兵起,聂兴宗、许成据应山,分其党据孝感等县。十二年, 徐寿辉起兵蕲州,招应山明玉珍为元帅,孝感人多附之。十六年,玉珍率 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湖北通志》也明确记载明玉 珍为应山人。且《明史·地理志》记载,明初德安府所辖应山、安陆、云 梦、应城、孝感、随州,都是应山周边州县,《孝感县志》《湖北通志》 记载之所以权威,因为现今四川很多移民先祖均来自于当年明玉珍率领起 义的应山及周边州县农民,故而认定明玉珍为随州应山平林人的证据合乎当时实际。


     (五)至今姓氏的寻根

       古代文明离不开长江和黄河文明,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法宝。涢水即府河,位于广水市西南部,源于大洪山,入境流经马坪、 长岭至平林何家寨入安陆境,为随应界河,境内河段长 30.6 公里,原可通 舟楫,马坪、长岭、平林均为港口,建国后水浅可涉。境内有支流漻水(现 吴店河)、余店河(古称汉东河,又称浆陂河)、龙泉河(古名陈家河)、 徐家河、寿龙寺河、龙泉寺河,流域面积 554.4 平方公里。可见,这里非常 适宜人类的繁衍生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初年巡视湖广,驻宝林寺,眼见四下人烟稀 少,便下旨到江西移民,移民大多走水路,因此,很多人选择应山平林落籍。 而据考证,应山现在十之八九姓氏,为明朝初年至中叶从江西、安徽迁移 而来的移民。

       而历史仿佛又发生一个逆转或轮回。清朝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 江南苏皖赣激战数年,致当地尸横遍野,加之瘟疫流行,几无人烟。两江 总督曾国藩出告示招垦于楚豫,并在各县设“劝农局”,而当时应山人因 战乱和饥荒,在家乡难以为继,于是又举家南迁,沿涢水乘船顺流而下, 到安徽宁国、泾县、宣城、旌德、广德、无为、郎溪,江苏的溧阳,江西 的建新、奉新、峡江、彭泽诸县。这些移民中有张、颜、魏、徐、熊、明、 喻等姓氏。光绪年间应山又连遭水旱灾害,先后又有 2000 余户上万农民下 江南,除以上姓氏外,还有杨、雷、华、胡等姓。他们多为同姓同宗、同 湾或亲朋好友结伴而去,又聚集而居,其后代至今保留应山口音、方言和 习俗。

       据《应山县志》“广水市姓氏分布”来看,“明”姓属部分地区人口 较多的姓(原应山县范围内部分地区人口较多的共 86 姓,而“明”姓排 23 位),《1982 年广水市姓氏分布》表明,“明”姓主要集中在马坪镇,现 平林境内还有少量“明”姓族人,此外,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也有“明” 姓人,而马坪、平林、淅河都属涢水一线。明玉珍聚众起义,一呼百应的“平 林兵”,最大可能就是应山平林地区的子弟兵。而重庆所谓明玉珍碑文(为 其部下所立)揭示的户籍地“随县梅丘”,现无一个明姓族人,这是很难 想象的事情。如果说当年明玉珍率兵进四川,并建立大夏国,可能带走大 量“明”姓族人,但断不会如此整体迁移,故而可从另一方面论证随县梅 丘并非明玉珍故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