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 发布时间:2021-06-08
  • 信息来源:广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 【字体:

  日前,广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广水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规划》的出台背景

  在“十三五”期间,广水的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果,现有3个3A级景区:高贵三潭风景区、黑龙潭风景区、桃源度假村风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鸟类保护区——中华山森林公园;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徐家河风景区;一大批乡村旅游点:观音、桃源、梅庙、兴河、丁湾、熊冲、泉水、芦花湾、古城畈等。多个正在建设的重大文旅项目:黑虎冲多肉艺术小镇、郝店迷彩飞客小镇、吴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土关农文旅小镇、马都司“四馆三中心”、寿山李白诗歌小镇、徐家河国家湿地公园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水市推进“风机名城、现代农谷、文旅胜地”发展战略的关键期和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争创“荆楚文旅名城”的机遇期。为进一步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广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文旅局制定了《规划》,在梳理广水文旅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

  《规划》立足广水文旅资源禀赋特点,定位于武汉市周边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地、湖北省两大旅游圈之间边际节点旅游城市、鄂豫两省之间主要口岸旅游城市。以自然山水为特色,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提出发展目标:保护并充分挖掘广水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旅游业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充分发挥广水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建设兼具传统历史人文和现代化城市特色的鄂北山水文化旅游中心。完善“吃、住、娱、购”的旅游服务体系,发展水、陆相结合的旅游交通,建设成为度假、观光、休闲、娱乐、美食、购物复合型旅游结构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文化和旅游业培育成为广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荆楚文旅名城。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实现文化旅游总产值100亿元。

  《规划》提出4方面原则:一是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强化部门、区域、行业、企业的协调配合,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聚焦重点实现突破。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制度政策创新、推动模式创新、技术业态创新、营销创新、IP体系创新,激发各领域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三是市场主导,实体支撑。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招商引资,鼓励多元投资。以景区、基地、企业等实体为支撑,增强文旅融合发展竞争力。四是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充分发挥广水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禀赋,强化差异发展、核心景点建设,打造文化和旅游品牌,增强文化支撑力。

  三、《规划》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六大建设任务,一是北部景区一体化建设。推进“鄂北三关”修复工程建设,利用大别山旅游公路,打通“黑龙潭——中华山——三潭”旅游连接线,实现北部景区一体化建设。二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吴店红色文化,利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广水市民兵训练基地和郝店“迷彩飞客小镇”建设契机,推动两镇“红色文化+军事体验”一体化打造,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事体验区。三是建设徐家河国家湿地公园。加快徐家河国家实地公园建设,挖掘水文化、寿文化和李白诗歌文化,推进徐家河国家湿地公园与寿山李白诗歌小镇联动建设,打造成文旅融合示范区。四是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贯彻随州五大乡村旅游聚集区建设规划,打造具有广水特色的乡村旅游,支持桃源村、观音村、泉水村、古城村、兴河村、丁湾村、黑虎冲村、军山村、楼坊村等旅游名村建设。五是做强城镇旅游。加快马都司“四馆三中心”建设,支持印台山文化生态园、黑虎冲多肉艺术小镇打造文创产品,保护好古镇、古街、古民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古城记忆,讲好广水故事。六是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扩大广水文旅品牌辐射范围,主动融入随州旅游,充分借用“炎帝故里”“大洪山”等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影响力,以炎帝文化、詹王文化为纽带,打造“中华山+大洪山”旅游一卡通。加快融入河南旅游和孝感旅游,推进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规划》以目标为导向,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盯紧三潭4A级景区建设项目、桃源村创建3A级景区、黄土关农文旅小镇项目、吴店红色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鄂北三关”修复项目等重点文旅项目,以点带面,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四、《规划》的保障措施

  文旅产业发展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是个系统工程,为保障《规划》实现预期目标,提出6个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最新动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二是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各类所有制经营主体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在用林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信贷、融资、税费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给予文旅发展项目规划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环境,扶持文化旅游项目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强化金融服务。采取政府投资与市场主体投资并重的策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本土能人乡贤回乡投资,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四是增强人才供给。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五是规范市场秩序。在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中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规范开发行为,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地域特殊性,避免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过度开发,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六是加强宣传推广。强化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创新宣传促销机制。充分利用各类门户网站、电子地图、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构建全域化、全方位、全智能宣传营销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