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武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整治农村荒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你对撂荒耕地治理工作的关注,在百忙中提出宝贵的建议,我们深表谢意。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2021年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撂荒耕地治理工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持续巩固耕地“非粮化”问题清理整治成果,提升统筹利用撂荒地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现根据您提出的建议,综合会办单位意见,一并答复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正确对待耕地撂荒整治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1〕4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21〕4号)、《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积极推动耕地“非粮化”清理整治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针对耕地“非粮化”清理整治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耕地“非粮化”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开展耕地“非粮化”清理。各镇办成立工作专班,压实工作责任,落实专人负责。
(二)摸清详细底数。2021年,广水市耕地面积118.5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76.12万亩。耕地“非粮化”总面积25770.4亩,其中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11594.5亩,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塘2564.3亩。2022年撂荒耕地总面积19533.84亩,其中1年内季节性撂荒11458.95亩,1年以上2年以内7339.31亩,2年以上735.58亩。
(三)剖析形成原因。耕地撂荒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些耕地自然条件差,处在丘陵山沟里,原来灌溉水塘淤泥堆满,水源不足;长期没有人管理杂草丛生,交通不便,机械不能下田,种植难度大,造成荒芜闲置。二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务农人口老龄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青壮年进入城市务工,农村人口搬离了村庄。现在仍然在种地的农民,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小孩,种田是体力活做不动,造成农户有田不种。三是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种田不如在外打工,造成农户不愿意种植,田地荒芜。
二、多措并举开展撂荒耕地整治,取得成效
(一)坚持分类指导,开展“非粮化”整改工作。
2021年经过各镇办自查和第三方机构核查全市耕地“非粮化”总面积20494.44亩,地块数量16788个,其中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面积8268.55亩,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塘面积1973.65亩;“两区”内面积6943.63亩。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塘、种树的按上级要求逐步分阶段整改到位,恢复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两区内的耕地“非粮化”问题采取补划永久基本农田方式进行,在2021年底由第三方机构补划到位。
2022年撂荒耕地总面积19533.84亩,其中1年内季节性撂荒11458.95亩,1年以上2年以内7339.31亩,2年以上735.58亩,2022年底全部复垦复耕。
(二)采取多项举措,推进撂荒耕地整治工作。
一是争取项目资金对种粮农户或其他种粮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利用项目资金对种粮进行补贴,每年从水稻、油菜、小麦高产创建项目中对种植大户、合作社,种子、肥料、农业机械服务、植保经费中给予补贴,其中2021年水稻100万、小麦100万、油菜300万;2022年水稻270万、油菜1740万。
二是将粮食生产纳入政策性补贴范围,将水稻、小麦粮食作物纳入农业保险范围,降低种植风险。
三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将撂荒耕地优先纳入整治计划。把基础设施差的田块整改成集中连片田块,修通机耕路,便于机械操作,加强田块设施建设,做到排灌方便。2021年,高标准建设面积5.82亩,建设资金1.16亿元;2022年,高标准建设面积6.28亩,建设资金1.26亿元。
四是鼓励引导开展多种形态土地流转服务,引导无劳力耕种农户将耕地租赁或委托给种植大户、村级合作公司代种。全市种植大户900多家、流转土地12万亩、村级乡村合作公司211家、流转无人耕种土地3.5万亩。
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抓撂荒耕地整治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市、镇成立撂荒耕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压实工作责任,落实专人负责,实施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耕地撂荒年度整改的长效机制。制定分期分批处置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方案,各镇办及时到村摸清情况,指导整改,并将工作进度上报市级主管部门备案,便于监督检查。
二是广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每年定期召开了全市撂荒耕地整治工作的推进会,安排部署、督办清理整治工作。以多种方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在地方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耕地“非粮化”工作宣传,进一步营造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三是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种满种足。在成立撂荒耕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为确保撂荒耕地整改实效,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市农办将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及重要农产品生产指标分解到各镇办;并要求各镇办深入到村、到组、到田块,摸清实情,按时间节点上报耕地“非粮化”和耕地撂荒面积,确保种满种足。
四是强化监督考核,形成长效机制。将防止撂荒耕地和耕地“非粮化”纳入年度乡村振兴中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不断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考核指标权重,细化考核要求,对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表彰,对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下降的进行通报约谈,并严格追责问责。同时,把耕地“非粮化”作为一项农业生产长效工作来抓,每年进行一次耕地撂荒情况摸底排查,及时上报耕地“非粮化”和耕地撂荒面积,制定整改措施。
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