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 发布时间:2025-07-11
  • 信息来源:广水市市场监管局
  • 【字体:

1.在外就餐要慎选。要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饮服务单位;少吃或不吃生食海产品,不吃感官异常或未烧熟煮透的菜肴;慎重选择熟卤菜、凉菜冷食、自制泡酒等高风险食品;不食用野生动物,有毒有害、来历不明的动植物;就餐时,应主动索取发票等就餐凭证。

2.采购食材要谨慎。不采购发芽土豆、野生蘑菇、不明物种的鱼贝类产品、未经检疫的畜禽肉、街头无证摊贩加工制作的熟肉等食品,购买熟食要到具有合法资质和具备冷藏设施的超市或副食店,慎购路边摊贩出售的自制熟食、凉拌菜、豆制品、生食海产品等。

3.加工过程要注意。不要加工变质食物,制作食品生熟、荤素分开,防止交叉污染;肉、蛋及蛋制品、水产品等要烧熟煮透;各类菜豆(如四季豆)食品要翻炒均匀、煮熟、焖透;现加工的熟食应当在2个小时内食用;隔餐、隔夜存放于冰箱中的食物,食用前须彻底加热,如发现熟食变质变味,不可食用。

4.剩饭剩菜要慎食。夏季气温高,饭菜存放不当易变质。外出就餐或参加聚餐打包的食品要注意妥善存放,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存放,确认食物无变质后,食用前须再次加热。

5.食物储藏要科学。冰箱内存放食品不宜过满,要定期除霜;蔬菜、水果类食品应与生肉生鱼等分开或分隔保存;瓶装、罐装、纸盒、真空包装食品,即开即用,开启后应及时冷藏,冷藏时要用保鲜膜包好,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6.烧烤食品要少食。食品在烧烤、烘烤、烟熏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的大量自由基通过热聚合反应易生成苯并芘,经常大量摄入烧烤食品对健康具有潜在危害。若烧烤食品烤制时间不足,其中心温度可能达不到有效杀菌要求,容易导致进食者感染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路边摊经营时间地点不固定、卫生条件相对差,加之夏季高温,肉类产品易变质,建议少食慎食。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一)细辨标签信息,守住安全底线

一查保质期与储存条件:高温环境下,食品保质期更易 “缩水”,购买时务必核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拒绝过期食品。冷藏冷冻食品(如冰激凌、酸奶等)需确认销售环境符合标签标注的温度要求,避免因储存不当导致变质。购买后,也要按标签提示的条件(如冷藏、避光等)妥善存放,防止风味和品质下降。二查生产资质:正规食品包装上须标注清晰的生产厂家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及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SC” 标志),“三无产品”(无厂家、无日期、无许可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坚决不能购买。三查成分与过敏原:关注食品成分表和营养成分表,按需选择(如控糖人群查看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坚果、乳制品等过敏者,要特别留意标签上的过敏原提示,避免误食引发健康问题。

(二)选择正规渠道,确保正品保障

一是线下优先选持证商户:前往证照齐全的商超、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场所,这些渠道进货流程规范,且受市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问题食品更易追溯。二是线上认准官方平台:网购食品时,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知名电商平台自营店等可信店铺,查看店铺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切勿轻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非正规渠道的 “低价引流”“独家销售” 信息,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三是进口食品关注 “双证”:购买进口食品(含水果、零食等),需确认包装上有中文标签(标注食品名称、配料、原产国、进口商等信息),并索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确保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特别提醒:无论线上线下消费,均需留存购物凭证(发票、小票、订单截图等),作为维权依据。

(三)警惕 “山寨” 乱象,识破仿冒伎俩

一是比对商标与名称:“山寨” 食品常通过篡改字词(如 “营养快线” 变 “营养直线”)、模仿商标图案等方式混淆视听。购买时请仔细核对品牌名称、商标,与正品进行对比,避免因 “一字之差” 受骗。二是观察包装细节:正品包装印刷清晰、色彩均匀、材质厚实;“山寨” 食品多存在印刷模糊、图案歪斜、包装粗糙等问题,可通过触摸质感、查看做工初步辨别。三是警惕异常低价:若某食品价格远低于同品牌、同规格正品,需提高警惕,过低价格可能意味着原材料劣质、生产工艺不达标,切勿因贪便宜忽视质量。

(四)防范低价陷阱,理性科学消费

一是慎购捆绑销售的临期食品:部分商家将临期食品与其他商品捆绑促销,购买时需逐一查看每件商品的保质期,避免为 “凑单” 囤积即将过期的食品。二是拒绝 “低价低质” 食品: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的食品(如超低价肉类、散装糕点等)要多加留意,此类产品可能存在原材料不合格、生产环境脏乱等问题,食用后易引发肠胃不适。三是按需消费不盲目囤货:面对 “限时抢购”“满减优惠”,请结合实际需求购买,尤其注意冷藏冷冻食品的储存空间和保质期,避免因过量囤积导致浪费或过期。

维权小贴士

如遇食品安全问题(如食品变质、购买到 “山寨” 产品等),请及时拨打 12315 热线或通过全国 12315 平台投诉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