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祖詹王出生于南北朝永阳县(今广水市),农历八月十三是詹王诞辰日,民谚有“有詹无詹、八月十三”的说法。他以山鸡为主料烧制的鸡粉,开人间鲜味之先河,被后世厨界尊为中华鸡粉之祖。各地餐饮界均供奉詹王,将其尊为厨祖,尤以沿海为甚,“心正义高、善于创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詹王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詹王石像
厨祖詹王,本名陈氏,名志龙,出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永阳县(今广水市)。据国家图书馆典藏的陈朝帝王族谱《义门陈氏宗谱》记载,陈志龙乃陈朝后主陈叔宝之族弟陈叔明的第四子。据说陈志龙自幼聪明机智,少时喜捕猎,常于山巅丛林中奔走,瞻望崇山峻岭,穿行茫茫深谷,故得诨号“詹鼠”。
据民间传说,詹王从小机智聪明,五岁时就经常随父亲上山狩猎,并跟着母亲学习烹制各种美味,晚上习读四书五经。七岁已经学会很多烹制美味的方法,他时常带领一群小伙伴上山打猎,采集食物,满载而归。詹王食过很多野味,发现野山鸡最为好吃,无论是采用蒸、煮、烤制都非常鲜美。故而詹王在制作其他食物时,喜欢在其他菜肴里面加入野鸡肉,使得菜品味道更加鲜美。詹王经常把狩猎回来的食物采用蒸、煮、煎、炒等方式烹饪,并喜欢在烹制的菜肴中加入自制的野山鸡粉,味道非常鲜美,大家都非常喜欢吃詹王做的东西。
詹王继承父辈的乐施精神,经常帮助乡亲们,制作自己拿手的葱花饼献给乡亲们吃,并组织成立“詹王会”,专门救济贫苦的人们,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口碑。詹王还经常研究其他的烹饪方式,技艺精湛,并把他的烹饪手法传教给“詹王会”的朋友,受到朋友们的欢迎。
隋文帝在开国初期,吃遍了天下的山珍海味,对于美食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御厨们做出的食物再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人间极品的菜肴,到了隋文帝那里都变得食之无味,这给很多御厨招来了杀身之祸。御厨们也因此人人自危,纷纷选择了改行。隋文帝为了能吃到天下第一美食,便广贴黄榜征招御厨,詹王愤然揭榜,叩见隋文帝,告知最好吃美味即“饿”。隋文帝随即命满朝文武搜寻“饿”。隋文帝翘首以盼,三日没有进食,未能寻到“饿”,隋文帝大怒。这时,詹王奉上做好自猎的山鸡“金鸡报晓”,隋文帝吃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詹王此时便道出“饿急天下万物皆美食”,隋文帝终于彻悟便不再厌食,詹王被厨师界尊称为“福星”。
詹王揭皇榜,道饿之哲理后,被隋文帝召进宫中做了御厨。詹王将自己小时候在家里使用的野山鸡粉,广泛用于皇帝的膳食中,令每一道菜品都显得更加鲜甜、美味。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詹王对汤的研究更是炉火纯青,要求汤的熬制,原料讲求丰富,火候控制非常严格,以致隋文帝非詹王熬制的汤不喝。许多厨师慕名而来,以求詹王收为门下徒弟。
宫廷有很多尔虞我诈,厨师之间也有一些斗争。一日,大臣杨素找到詹王,给出黄金上万两,要詹王在饭菜中投放毒药加害隋文帝。詹王一口回绝,声称:我乃御厨,势必将天下最好的美食奉献给皇上。詹王的拒绝让杨素怀恨于心,勾结宫中妒忌詹王才华的厨师,使一些坏手段陷害詹王。一次,杨素与一名心术不正的厨师合谋,偷偷在詹王制作的菌汤御膳中投毒。詹王凭借其多年的经验以及灵敏的嗅觉,发现了问题,避免了宫中一场暴乱发生。为避开烦乱的宫廷斗争,詹王借着某个机会毅然向隋文帝辞去了御厨职务。
离开皇宫多年后,詹王来到潞州。当时很多酒楼都是黑店,谋财害命等情形时有发生,詹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善饮食客栈的名声,詹王决定自己开一家酒楼,取名“正义酒楼”。开张之日,名人义士与众多弟子都前来祝贺。詹王的酒楼以“料正,味正”而著称,应山滑肉、马坪红肉、拐子饭、阴米灌肠、霉豆腐、回锅肉等特色菜,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各路英雄豪杰每每经过潞州时,必来正义酒楼,品味美食。詹王的许多弟子也为弘扬师傅心愿,在全国各地效仿詹王广开正义酒楼。
一天,詹王的酒楼来了一位非常虚弱的客人。詹王一眼看出,这人就是水土不服,立马请来大夫诊治,之后又做菜、熬汤,慢慢地将这位客人的身体调理好。这位客人便是秦叔宝。两人在酒楼中结识,成了生死之交。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久病不思饮食,宫廷御厨束手无策,多半被治罪,无奈之下便昭告天下。一时间厨师界人心惶惶,恐龙颜恼怒,无人敢接告示。年迈詹王挺身而出,为唐太宗秘制了润而不腻的一道猪肉菜,唐太宗刚把肉送进嘴里,便一滑下喉,满口留香,顿时胃口大开,连称“滑肉、滑肉、滑肉”。唐太宗命詹王留在宫中照顾自己饮食,统领御厨烹饪天下美食,并封其为王。从此,詹王被奉为厨师祖师。
厨祖詹王出生于南北朝永阳县(今广水市),农历八月十三是詹王诞辰日,民谚有“有詹无詹、八月十三”的说法。他以山鸡为主料烧制的鸡粉,开人间鲜味之先河,被后世厨界尊之为中华鸡粉之祖。各地餐饮界均供奉詹王,将其尊为厨祖,尤以沿海为甚,“心正义高、善于创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詹王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